的规模并不大。
王伦是沂州捉贼武翼卒,其实就相当于杜中宵现在所在的巡检寨里的一个小卒,素有威望,杀巡检使朱进起事。而后攻青州、密州不克,转而南下,连过数州一直到了长江边,才最后覆灭。
王伦起事让杜中宵有一种很魔幻的感觉,差点以为是历史上的梁山泊原型,后来不管是身份还是时间都对不上,才消了这心思。王伦同样是只有数百人,便横扫两路十几州。
为了这两次叛乱,朝廷内外大臣不知道写了多少奏章,还影响了亳州对柴本山的处置。因为他联络的地方,正是王伦之乱波及到的州军,为免意外才大事化小。但杜中宵却只是感到糊涂。
按照前世历史课上留下的印象,这都是农民起义啊,波及范围极大,数十州啊,相当于他前世的一两个省范围。结果每股都只有几百人,除了跑得远,没有闹出什么风浪来。杜中宵费了好多脑子,才终于明白过来,不是每次叛乱都是农民起义的,更加不是每次叛乱都能裹挟流民的。
陕西因为地处西北前线,张海初起时,确实是民众不堪压迫而起事。但等到进入京西路,主力便就不是农民了,而是各种各样的军中士卒。特别是光化军数百厢军起事,极大地增大了他们的声势。王伦更加不用说,主力一直都是各种军中人员,他们的主力从来不是普通民众。
为什么闹这么大?从邸报中杜中宵知道,金州城中只有二十四个兵,光化军没有城墙,几百个人完全就可以在千里之地上来去自如了。千里之内,凑几百个宋四公、马蒙这样的人物还不容易?这就是活脱脱地一出水浒传,人员构成就以盗贼和叛乱官兵为主。
这两次动乱,让杜中宵印象最深的,是都没有裹挟流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为什么?这才是杜中宵不明白,要在自己为官的过程中找出答案来的。这个时候的社会结构,跟他前世历史上学的,典型的古代社会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他要一点一点认识,才能真正做个政治人物。
这两股叛乱所以过的地方,都是晚唐五代军阀混战的重灾区,世家大族早已经烟消云散,地方上的豪绅都没有成长起来。守住地方靠的不是地主团练,民众没有卷进去也不是被地主拘束。
这个时候,杜中宵见了庆历新政的措施,很清楚现在掌权的这一代官员只有改革的意识,并没有形成改革的纲领,也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做。而现在面对的社会现实,跟他前世学的是不一样的,他自己同样也不知道,要怎么改革。他需要一点一点地实践,去找出一条路来。
看着金书召打马离去,杜中宵对苏颂道:“西北议和,盗贼逐渐平息,圣上下德音正当其时。陶十七身犯死罪,我们一直拖在那里,有了这个结果,终于算是功德圆满了。”
如释重负
巡检寨官厅里,见到杜中宵回来,刘几出了口气道:“朝廷降德音,本路今年死囚,除不赦之罪之外一律免死。最近我们查了许多大案,除柴本山一人涉谋反外,其余不过是杂犯死罪。有此德音,事情便就好办了许多,案子不要审得那么细了。左右没有死罪,三年两年,一千里八百里,又有多大分别?”
何昆道:“通判说的是。这几个月寨里关了这么多犯人,日日审理,还要巡视地方,儿郎们也着实辛苦。剩下的犯人,除了几个首恶,其他人定个杖刑,早早打发了吧。今夜我备了个筵席,有瓶酒,诸位赏光一坐。此地的事,就此做个了结吧。”
顾知县和郑朋等人连连称是,显然多日审案,这些人也受不了了。
杜中宵道:“事情本该如此,那便如此了。因为寨里打过,公人便不再寻事,外面的人家,有的随便编个案子,进来领杖的都有。已到腊月,还是安心准备过年,速速结案。惟有一事,陶十七年幼,免死之后也不便发配远恶州军,如何处置要拿个主意。”
刘几道:“依推官看来,如何处置他妥当?”
“下官以为,陶十七一家被本地盗贼兼不法公人逼得家破人亡,父亲惨死,母亲吊死衙前,他又已经关了些日子,不必重罚了。便就配到本州牢城,关押几年,候他成丁随他去吧。”
刘几点头:“这样也可以。我和知州相公商量过,陶十七为父报仇,春秋大义,有不死之理。已经在牢城多日,便就如此结案吧。只是牢城诸多牛鬼蛇神,他年纪尚小,进去只怕要学坏。不如便发配到这巡检寨里听用,推官看顾,对他也是好事。”
杜中宵拱手听令。想了想道:“到了这个地步,便再网开一面,让其不涅面。脸上多了几个字,以后纵然放出去,也难免被人另眼相看。”
马蒙一案因陶十七而起,他母亲吊死州衙之前,让案子越闹越大。到了现在,州县所有官员都有些可怜他。既然德音免死,大家都想帮他一把,让这孩子重新做人。入牢城多数是要刺字的,即是所谓的贼配军,影响人一辈子。杜中宵如此提议,众人都同意。
此时正常参军并不需要在面上刺字,要求刺字的军队,多是在虎口或者脖子上。脸上刺字的,基本都是充军发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