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就是按照这样划分的。其他的桑园、果园,算是农户的福利,让他们除了吃饱穿暖,还能够手中有钱,支撑商业的发展。
规划是这样规划的,看起来很美好。不过纤夫们实在不会种地,现在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不但是地里的庄稼管得不好,就连预计中的十亩水田,大多数村庄都不见影子,水利设施一片空白。
又能够怎么办呢?让他们修路开渠,下面村里的指挥使和都头已经换了一半,进度依然不能让人满意。再压下去,只怕基层的官吏就没有人做了,杜中宵又没有人顶上,工程进度只能慢了下来。
人力有时而穷,杜中宵也没有办法。制造这种水车,便就是补救措施的一种,通过多种办法,让农田基础设施尽快完善起来。这一带做得好了,才能推广到其他地方去。
就如这个村子,狄都头算是个肯干能干的了,水车建在他们的村里,很是出了力。挖井的时候,他找了几个壮汗,一日就把井挖好了。但水车建好,却没有迅速推广使用的想法,而是立在这里,作为运判官人的政绩,披红挂绿,专门给人看。
外面田里的禾苗都已经蔫了,杜中宵看在眼里,急得不行。如果这是自己的地,如果自己得到了这浇水的工具,一定会挖好多眼井出来。水车是能拆能装的,无非是这里拆了装那里,尽快把田里的庄稼浇一遍,保住秋后的收成。
可这些种地的纤夫不急,田里的庄稼就没有去看过几次,日日晒太阳聊天,潇洒得不行。他们习惯了领钱粮的生活,到日发米,田里的庄稼根本就不上心。
看着围着的村民兴高采烈的样子,看热闹看得开心,一点都不在意这水车实际的意义,杜中宵只能心里叹气。田好开,但让这些人成为真正的农民,还需要漫长的时光。非要收了庄稼,有人家多,有的人家少,起了攀比之心,才会认真种起地来。等到过几年,有的人家日子宽裕了,盖新房买新衣,别人家看着眼红,才知道要仔细伺候地里的庄稼。
杜中宵实在等不起,他在营田务能干几年?打下底子,还不知道第几任才能收获果实。
这些日子,杜中宵经常到下面的村子里巡视,到地里看地种得怎么样,越看越没有信心。惟一能做的,是规划得尽量合理,把框架搭起来,再培养人手,让他们慢慢发展吧。
修路开渠,给他们制出水车,一切准备妥当,杜中宵要到叶城去。农业见效时间长,这里又比不得当年自己在永城营田,只好先放一放。永城的时候,招的都是多年种田的老农,哪里要费这么多心?那些人第一年种田,就收了许多粮食,给杜中宵挣来了政绩。现在的营田务,等到秋天收了粮食,能够喂饱他们的肚子,不用京西路其他州县调粮,就谢天谢地了。
要想出政绩,还是要靠工业,要靠叶县的铁矿和煤矿。下一批来的纤夫,杜中宵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让他们开田了,全安排到叶县开矿办场务。纤夫一直是军事化管理,他们习惯了被人管着,说不定那种工作环境还更适应。分到村里屯田,他们难受,杜中宵更难受。
叶县
中原到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大道有三条。西边经鲁山关,北边是洛阳郡,南边是南阳郡。这条大道的要隘是三鸦口,数十里穿行于山中,山路崎岖。洛阳做国都的年代,这条道路特别重要。中间一条经过方城垭口,北边是叶县,南边是方城,经邓州到襄州。方城垭口宽阔平坦,周围都是低山丘陵,这是南北大道。叶县向西经汝州过龙门,可以到洛阳城,向北经襄城到许州,有大道通汴梁,向东经郾城可到陈州,道路四通八达。东边一条经信阳军到鄂州和汉阳军,也就是后世的武汉地区。
这三条大道,受南北两端在全国地位的变迁,各时期的繁华程度不一。最早洛阳和荆州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鲁山关道路特别重要。随着北方洛阳地位下降,重心转移到开封府,南方的荆州地位慢慢被襄州取代,中线的方城垭口成了南北交通的主干道。到了后世,云梦泽消失,鄂州和汉阳地位上升,再加上国都进一步东移,信阳到武汉的道路地位上升,成了沟通南北的大道。
这个时候,荆湖地区沼泽广布,生活着大量蛮族,开发程度不足,南北大道以中线最重要。叶县正处这条大道的关键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杜中宵和苏颂到了叶县,把青台镇的事务交给崔主簿。
知县李秉和主簿柳涚迎了二人进城,到了衙门里分宾主落座。
问了劳苦,杜中宵道:“朝廷已有旨意以叶县之地为铁监,只是诸事未备,耽搁下来。此次我和苏主事前来,就是查看铁监准备得如何,不可久拖不决。”
李秉道:“运判来的正好。此地有铁矿,朝廷要设铁监的消息传出去,这几个月不少事端。我等位卑官低,县里人手又少,处置不便——”
杜中宵道:“这几个月营田务到这里的人不多,跟地方上争端多吗?”
李秉忙道:“回运判,营田务与地方倒没有什么争端。不过地方大户听说矿冶利厚,不少都迁到有矿的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