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情欲小说>高辣小说>春秋我为王> 第1120章 人生不满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0章 人生不满百(2 / 3)

却又话音一转,严肃地说道:“但是,不能一言贯之,而必须根据形势来加以权衡。“

&esp;&esp;封建制,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随着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直到周,慢慢发展起来的,在周之前,殷商能控制的地方也仅仅是王畿,四方则是一些异姓方国,如周、东夷,时而归附,时而叛离。到了周公东征后,封建子弟反倒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并让广阔的地域上形成了夏君夷民的普遍情形,最终夷夏完成融合,形成了诸夏共同体,也就是汉族的雏形,封建制在其中是居功至伟的。

&esp;&esp;诚如阚止所言,周朝成也封建,衰也封建,延续了周制度的晋、鲁等国同样产生卿大夫、陪臣尾大不掉,君臣易位的情况,封建制要背很大的锅。

&esp;&esp;所以在新兴的卿族如赵氏内部,用新兴的士人来作为官吏,只享受俸禄而不给予世袭的封地,就成了时代主流。

&esp;&esp;然而,封建在这个时代,也有他存在的必要性。

&esp;&esp;判断一种制度的根本就在于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不是赵无恤不想把它废除掉,而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暂不允许。

&esp;&esp;首先是功臣子弟之心不可寒,这毕竟是春秋,除却张孟谈、阚止这种拥有较高思想觉悟的人外,大多数赵臣依然把立功授爵,得到封地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边鄙之地距离赵国太遥远,民心也尚未归附,由中央移民开发的话代价太大,让封君去经营,能减少很多麻烦。

&esp;&esp;是故阚止的建议有一些道理,但依然只看到了一个片面,赵无恤不能因为一百年后可能发生的事,就把封建子弟的眼前好处全盘否定了。

&esp;&esp;阚止心服口服,恭敬地退下后,赵无恤独自一人望着日暮时分的红霞,也陷入了沉思。

&esp;&esp;……

&esp;&esp;赵无恤比其他人幸运,不但可以对过去的历史加以总结,也可以看清楚后世留下的教训。

&esp;&esp;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然而很少有人能记得,在秦始皇之前的六代人里,秦国也行封建:商鞅封于商於,魏冉封于陶,新征服的蜀国也封了几代蜀侯。

&esp;&esp;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常常被人诟病,然而谁又能记得,当吕氏权大,刘氏天下几乎要改姓吕时,是一批刘姓王爷起兵,与功勋大臣们里应外合,这才保住了社稷,而分封到南方的诸侯国也对当地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esp;&esp;郡县比分封优越是毋庸置疑的,但封建本身不是原罪,要看如何运用。

&esp;&esp;“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五代六世,百余年时间。”

&esp;&esp;“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也差不多是四代人时间,近百年。”

&esp;&esp;以秦汉之盛,尚且要百年来将封建慢慢过渡到大一统,何况春秋之末的赵国?步子迈的太大,是会扯到蛋的。

&esp;&esp;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什么制度是从始至终不需要改革的。

&esp;&esp;所以他才将封建诸侯,变为了战国时期更为普遍,中央也更容易操控的封君制度……

&esp;&esp;有趣的是,历史上首创封君的,正是”赵襄子“。

&esp;&esp;相比于先前的诸侯卿大夫,赵国四位封君的政治、经济特权被削弱,邺城委派相或守对封君进行监督,封君必须遵守赵国法令,还规定:”三世无功于国家必收爵禄!”

&esp;&esp;更何况,赵无恤手里还攒着推恩令这个大招没放出来呢……只要中央不衰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封君坐大的情况应该不至于出现,换句话说,若是他的子孙真的昏庸无能,被同姓封君取而代之,为王朝更换新鲜血液,又何尝不是一种延缓历史周期律的方式呢?

&esp;&esp;赵无恤面对夕阳,张开了双臂,自嘲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今年三十五岁,正值壮年,至少还有三四十年好活,但要在一代人时间里,做完秦、汉花了一百年才做成的事情,实在是在逆天而行啊!”

&esp;&esp;对这个民族和时代的沉重使命感逼迫他行逆天之事,要避免二世而亡的悲剧重演,正因如此,无恤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每一步都必须走的小心才行……

&esp;&esp;封建子弟,会作为一种制度延续下去,但只在国家的边地推行,对华夏之内,他们是疆界和屏障,对华夏版图之外,他们则是开疆扩土的前锋,是传播文明的火种,是赵国移动的边界!

&esp;&esp;……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