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少年剑修,沉默寡言,丢了谷雨钱之后,就躺下闭目养神,继续温养飞剑。
这六个修士,既有头顶上柱国姓氏的,也有父母是山上道侣的,更有市井贫寒出身的,都是大骊刑部粘杆郎精心搜罗而来,年纪最大的,不过九十,年纪最小,才是十几岁。他们之外的,总计十一人,十二地支,如今只空悬一个位置,少了个纯粹武夫。他们没有固定的传道人,没有正式的祖师堂谱牒身份,但是教拳之人,数位大宗师当中,其中就有宋长镜,只不过指点不多,几次而已。此外还有墨家游侠,剑客许弱。为他们传授望气之法的,是大骊旧山岳的几位昔年山君,此外还有数位身世隐蔽、道统不显的世外人,甚至连礼部刑部都管不着他们。
在场六人,人人都有五行之属的本命物,拥有宝瓶洲新五岳的五色土,新齐渡的大渎水运,耗费极多数量的金精铜钱,以及槐树,和一种水中火。
每一位,都是宝瓶洲最拔尖的修道天才,除了几个年纪最小的,其余修士都曾在那场大战中参与过数次对蛮荒军帐刺杀,比如那个九十多岁的年轻道士,在大渎战场上,早就已经“死过”两次了,只是此人凭借不同寻常的大道根脚,甚至都无需大骊帮忙点燃本命灯,他就可以只是更换皮囊,无需跌境,继续修行。
陈平安跳下墙头,出现在街巷拐角处,不再遮掩气息,安静等待那位礼部侍郎的到来,其实是个熟人,老侍郎董湖。
老元婴收起那处道场,与弟子赵端明一起站在巷口,老人皱眉道:“又来?”
这地方,是可以随便逛的地方吗?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就不听劝呢,非要等到吃疼了才长记性?
陈平安笑道:“叨扰老仙师修行了,我在这里等人,说不定聊完了,就能去宅子看书。”
老修士摇摇头,懒得多说什么,至多回头刑部衙门那边问起,就说是个没眼力劲的江湖人,不用小题大做。
老人蓦然停步,转头望去,只见那辆马车停下后,走出了那位礼部的董侍郎。
陈平安主动作揖道:“见过董老先生。”
董湖赶紧伸手虚抬这位年轻山主的胳膊,“陈山主,使不得使不得。”
老侍郎笑过之后,硬着头皮说道:“敢问陈山主,造访京城,是什么意思?”
陈平安笑问道:“陛下又是什么意思?”
董湖小心翼翼说道:“这就得看陈山主是什么意思了。”
远处屋脊那边,出现了一位双指拎酒壶的妇人,那个刚刚坐庄收钱的年轻女子,嫣然笑道:“封姨。”
妇人嗓音天然妩媚,笑道:“你们胆子不大,就在人家眼皮子底下坐庄。”
年轻女子惊讶问道:“封姨,他早就发现我们了?”
小巷这边,陈平安听到了那个“封姨”的言语,竟是与老侍郎告罪一声,说去去就来,竟是一闪而逝,直奔那处屋顶。
一袭飘摇青衫,蓦然现身,站在翘檐处。
十四岁的那个晚上,当时囊括石拱桥的那座廊桥还未被大骊朝廷拆掉,陈平安跟随齐先生,行走其中,前行之时,当时除了杨家药铺后院的老人之外,还听到了几个声音。
妇人望向陈平安,笑问道:“有事?”
陈平安眯眼说道:“曾经年少无知,只闻其声未见其面,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前辈真容。”
练练
那个气态雍容且来历不明的女子,眼神赞许,微笑道:“记性真好。”
只是当年在廊桥里边听了个声音,时隔多年,依旧只是听了她在这边的一句话,就可以确定无误是当年旧人,闻声而来。
那么到底是少年念旧呢,还是记仇?
陈平安面无表情,仔细打量起这位先前被称呼为“封姨”的女子。
她是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子,脚踩一双踏青鞋,没有悬挂任何可以表明山水官场身份的腰牌,圆领锦衣,衣衫竟是旧样小团龙的僭越规制。
淡妆桃脸,满面花靥,喝过了酒,朱唇得酒晕生脸。
陈平安曾经在一部文人笔札上见过,是古蜀旧时宫样,名为宜春面妆。
她手如柔夷,似是以蝉蜕和凤仙花捣烂染指甲,极红媚可爱,古称螆蛦掌。
以一个彩色绳结,系挽一头青丝,青丝挂在胸前,如一条青色瀑布倾泻峰峦间。
陈平安将那绳结细看之下,发现那个不过铜钱大小的绳结,竟是以将近百余条纤细丝线拧缠而成,而且颜色各异。
仿佛天下颜色,尽在这条彩绳中。
最玄之又玄的,是这个封姨,身上没有任何灵气涟漪,没有施展任何仙家手段,但是她整个人,始终纤尘不染。
就像她其实根本不在人间,而是在光阴长河中的一位趟水远游客,只是故意让人看见她的身影罢了。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