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吗?那么其他大人觉得呢?”
朝堂之上,以御史为首的几名文臣齐声道:“臣等附议!”
长孙清明点了点头:“倒也在合理范围内,但是御史大人忽略了一点。翰林院初初成立,正是需要组建的时候。除了周大人,好像没有人更了解翰林院的结构吧?”
众大人面面相觑,御史大人却仍不相让:“周大人直封三品属实不妥,我朝自建朝以来,文官除非有大功,或于朝野,于民于史书有大的贡献,否则只能从六品或正七品开始升迁。就连吴大人的嫡孙小吴大人都只封了从六品,周大人何德何能,可直任三品?”
长孙清明刚要开口,却听到一个声如洪钟的老者开口道:“关于周大学士,老臣有本要奏。”
长孙清明听到这个声音就头疼,虽然这位老大人品级不高,而且只是负责印刷等事宜,却一直是朝中有名的刺儿头。
周疏宁吐槽过他很多次,说这个老顽固食古不化,守着一亩三分田,很多改革都在他这里踢到了铁板。
只要他一开口,周疏宁的事又要起波澜,他却也不得不听老头儿把话说完,便道:“林大人请讲。”
林大人出列,气势十足的说道:“老臣奏请,请史官为周疏宁周大人写上一笔。”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就连周疏宁都呆愣在当场,心想林大人葫芦里这是卖的什么药?
便听林大人又说道:“周大人改进印刷术有功,且是大功,于国于民于朝野,均有受益。此功可记录于史书,供后世子孙赞扬。”?
谁他娘的跟你客气了
长孙清明本想制止事态继续发展下去,一听林大人这么说,眼神中立刻露出了些许的鼓励,示意林大人继续。
林大人朝长孙清明一揖,继续开口道:“周大人将原先的雕板印刷改良为活字印刷,把每个单字烧制出来,以单字组成印板。原本印刷一本书需要三天到三年不等,如今最少几个时辰便能印刷出来。”
林大人长叹一声:“可怜我年过半百,仍然守着一亩三分地,还振振有词不肯承认年轻人的头脑。直至前几天被亲眼目睹的情况打脸,这几天更是在亲身的操作中领略到了活字印刷的魅力。甚至官府文书,圣上口谕,太子殿下金令,全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印刷出来,不再需要师爷一张一张抄录。非但大大的节省了人力,印刷出来的字体也更清晰明了,更能将上意传达给百姓。臣以为,此壮举,堪入史册。”
长孙清明此刻也是戏精附体,眼露精光般的问道:“哦?竟有此事?林大人所述可属实?”
林大人拱手道:“千真万确,翰林院一应编修,编纂,学士均可为证。”
长孙清明满意的点了点头:“很好,如此壮举,确实该当嘉奖。”
周疏宁在旁边眼观鼻鼻观心,内心却开始吐槽:我当时去烧字还是你亲自陪我过去的,现在假装不知道是吧?
不过林大人的行为倒是让他有些意外了,这老头儿在翰林院印场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今天却主动提出让他在史书上留一笔,可见老头儿不是针对他,只是热爱着印刷这份事业罢了。
长孙清明还在文武百官面前演聊斋,转头对卢相邦道:“相邦大人觉得呢?”
卢相邦却对那个活字印刷更感兴趣,问道:“林大人所说的活字印刷,改日可否展示给我看看?”
林大人朝他行了个礼,恭敬道:“自然,相邦大人想必更为了解印刷术。您早年也是从印工上去的,知道印一本书有多么不容易。”
这话也就林大人仗着年纪大敢说,相邦大人虽然学富五车,却也出身寒微,也是从基层做上来的。
好在卢相邦和林大人同辈,并不在意他揭自己的老底儿,反而赞同的点了点头:“的确,当初我为了印那本《说文解字》,光雕板雕了快一年。中间雕工老母过世,又换了一个雕工。但这雕工却不是那么好找的,我当初为此,也是颇耗费了些精力。既然有那么好用的活字印刷,我也想见识一下。若真像林大人所说的那样,那确实值得在史书上留一笔。”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