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师父要离开徐州?”阿鹤大惊。如今徐州遍地开花搞土地革命,动荡之下可离不开贺兰定这根定海神针。
&esp;&esp;贺兰定摆摆手,让阿鹤等人莫要着急,“自然不需要我去的。”一个安州,让斛律金领兵过去便成了。
&esp;&esp;“只是分兵去打安州,六镇守备就空虚了。”贺兰定挠头琢磨着。
&esp;&esp;就在这时,于谨和郑令修到访。
&esp;&esp;于谨负责军制改革的整体框架搭建,郑令修则带着贺兰小学馆的一众毕业生负责人事档案整理、编制登记,以及士兵们的思想建设和指导——其实主要就是多聊天,及时发现、摸清士兵们的思想情绪,以便及时作出正确的疏导。
&esp;&esp;聊着聊着就发现问题了。
&esp;&esp;郑令修道,“不少士兵思乡心切。”十四万降民绝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造反也是因为饿得活不下去了。如今不打仗了,也吃饱肚子了,就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们了。
&esp;&esp;“六镇战火,他们惦记着家里人的安危。”郑令修觉得要及时疏导士兵们的这种情绪,不然会影响整体士气。
&esp;&esp;“如此正好。”贺兰定将朝廷征令递给两人,“要去打安州,六镇兵力不足,正好送一部分降民北归。”
&esp;&esp;“等打完安州,他们可驻扎北境一年,方便归家探望。”贺兰定交代郑令修,“告诉士兵们,等拿下安州,打通新商道。他们可以将家人接来徐州,也可以趁着护送商队的机会回家探亲。”
&esp;&esp;第二百零一章
&esp;&esp;大魏战火纷飞, 盗匪四起,便是世家豪族也难以安稳立足于世——甚至更加危险。这样的情况下,无数世家豪族举家南迁, 前往政治相对清明, 世道相对安稳的南梁。
&esp;&esp;然而, 并非所有的世家豪族都有强有力的家族府兵能够护送他们穿越火线抵达淮河之南, 拖家带口、携带辎重的他们就是流寇、叛军眼中的大肥羊。
&esp;&esp;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如此世情之下,必达雇佣军应运而生——以前运货,现在送人。
&esp;&esp;除了护送世家豪族南下梁国避难, 必达货运还会护送一些平民百姓去往徐州, 仅仅收取极其低廉的一点护送费。
&esp;&esp;整个大魏卷进了战争的血色漩涡之中, 唯有徐州成了一抹亮眼存在,简直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esp;&esp;“去徐州,在那儿,没有仗打。”
&esp;&esp;“去徐州, 在那儿,人人有田种。”
&esp;&esp;“去徐州, 在那儿, 男女老少都能凭借自己的手养活自己。”
&esp;&esp;“去徐州,就能活下去!”
&esp;&esp;乱世之中,一句“去徐州”成了许多深陷炼狱的老百姓们最后的一丝希望和救赎。
&esp;&esp;必达货运行与贺兰定合作已久,以前是帮贺兰部落运货,如今是帮徐州送人。
&esp;&esp;贺兰定一点不嫌人少, 徐州有着广袤的土地, 人口却很稀少, 大片肥沃的土地空置长满了荒草, 看着就让人肉疼。
&esp;&esp;而且这些拖家带口逃亡来徐州的老百姓和一无所有的流民可不同,他们起码带着锅碗瓢盆、破被一卷、些许干粮。安置这些百姓,让他们扎根徐州,可比之前在怀朔收容安置流民来得容易多了。
&esp;&esp;贺兰定在徐州风风火火搞生产建设的时候,阿昭在洛阳为徐州之事舌战群儒。
&esp;&esp;“天下之大,焉有如此之理!”贺兰定在徐州均分土地让这些“大地主”们感到了恐慌。
&esp;&esp;“均分田地非是今日创新。”阿昭直接回怼,“难不成冯太后做得,胡太后做不得?”
&esp;&esp;胡太后并未临朝,但那位挑刺的大臣依旧吓得噤声闭嘴,原本还想说此一时非彼一时,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冯太后时期的均田改革增强了中央集权,如今地方自己搞分地,那是动摇了中央朝堂的权威。
&esp;&esp;谁知阿昭根本不和他细细辩论,只简单粗暴一句:你是觉得胡太后不如先时的冯太后?立马堵得人哑口无言。
&esp;&esp;“可是他把士兵落户为平民,这总不对了吧!”浩浩荡荡的军制改革是藏不住的,十四万六镇降户既当兵又当民,不是乱了规矩吗?——兵民无界,日后徐州岂不是全民皆兵?
&esp;&esp;“哪里有士兵了?”阿昭吊着眼角厉声问,“前两年朝堂不就下了诏令,六镇府兵皆免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