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想给本帅下套,本帅就先给他个下马威瞧瞧!”
方重勇面色平静下令道,一身霸气,不怒自威!
“官家,这兵事只怕不是一两个月就能结束的,还是要以防灾为主啊。
黄河沿岸河堤,马虎不得。”
刘晏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
“如果要在河北作战,粮秣可以支持多久?”
方重勇询问道。
“官家真要说的话,那就是想打多久就可以打多久。只是苦了百姓而已,挤一挤,军粮总是有的。”
刘晏叹息道。
他来这里基本上说不上什么话,而是来回答问题的。多半都是回答诸如“钱够不够用”“粮食够不够吃”之类的问题。
以如今汴州的经济实力,大军在河北打个年都是不打紧的,只是会拖累民生发展罢了。
“打仗,是为了以后不打仗。不把史思明和李归仁这种丧心病狂的丘八给灭了,百姓没有好日子过。
无须多言,此事已定。
这一战攻略河北,能拿下多大地盘,就拿下多大地盘!”
方重勇大手一挥,定下了战争的基调。
待众人离开之后,他这才站起身,在书房内踱步。
大争之世,果然是一个内卷到极致的世道啊。
你不卷死别人,别人就把你卷死了。方重勇失笑摇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才好。
不得不开个单章说明一个史实
免得占用正文篇幅哈。
安禄山集团,实际上并不等同于“粟特武士集团”。
历史上,基哥的操作,是将已经归化的西域“昭武九姓”,有意安置在幽州和东北(也就是营州),用以压制东北的契丹、奚族。
而将东北,也是平卢镇内的契丹亲唐派,调度到朔方,以压制回纥等势力。
说白了就是掺沙子。
所以同族和同族,甚至是同家族成员或者远枝,在安史之乱中的政治态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换言之,西域的昭武九姓已经吃饱了,现有体制他们就会混得很好,就连吐蕃论钦陵他们家都快登堂入室了,所以压根就不想什么破事。
而东北的昭武九姓就比较惨,加之属于昭武九姓中的“突厥派”(包括安思顺),油水没有捞到,自然有反心。
这些边镇的昭武九姓,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代表有一大批,但是!
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头目,他们是后起之秀。在前面的还另有其人,比如说史定方,比如说康阿义屈达干,成名已久。
这些人的态度,并不是跟安禄山史思明一样的。这些边镇军头,跟河北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很多人,在一些平台里面,抖音什么的就不说了。类似知乎这样的,大量混淆视听,把一些忠于唐庭的粟特人划归到安禄山阵营里面去了。
用九真一假都夸张了,更确切的说都要三七开了。
人家神道碑都出土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唐庭的官职都写得明明白白。你还这么草率,是不是有点不太礼貌?
我看到下面回复的,一个反驳的都没有,也就明白了个大概。
有些人,只愿意相信他们相信的事实,更多的人甚至都不会太关心具体内容,看个大概就完事,更不会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去查(比如说我)。
真不敢相信要是不考古,百年后的历史会变成什么样。那些错误资料还在被反复引用,果真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了么?
我到处宣扬一个人是猪,没人反驳,后世之人是不是就认为他真是猪了?
乙流有点低烧,更新晚一点。
乱世欢迎您
其实,李归仁不像他表现得那么淡定。
或者说,挖掘黄河河堤放水的主意,压根就不是他这种丘八脑袋能想出来的。要是他有这种头脑,现在早就解套了,压根不会被人两面夹着进退不得。
这一切,都是史思明的计划,主意也是史思明麾下谋士出的。
李归仁被汴州朝廷雄厚的实力与举重若轻的手腕所震慑,为求自保,不得不与虎谋皮,跟史思明联合。按照以往的尿性,史思明不给李归仁一个大逼斗就算客气了。
但解决了史朝义之后,史思明心情大好,又或者他打了胜仗很得意什么的。在得知李归仁有投效之意,史思明便立马给了李归仁一个选项:
你去把黄河南岸的河堤给挖了,把汴州朝廷往死里得罪。这样,你没有退路,大家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要不然,我凭什么相信你?
不得不说,史思明这个提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非常老辣,拿捏住了李归仁。
为了取信于史思明,李归仁不得不这么做。
正如他控制住民夫的家眷,让他们去南岸办事一样,史思明也是拿捏住了李归仁的痛处,让李归仁替自己办事。
人生在世,身不由己,乱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