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章(2 / 2)

过市、修过运河,可惜后来……”

他左右张望,压低嗓子:“去了江南,所以这京城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

行商咂舌:“女子也能当财神?”

“不信?你去外面随便瞧瞧。”

元符三年,江南,茶盐巷

一行商在杭州码头卸货,忽听人嚷嚷:“快去李氏婆娘子那儿问问法子!包赚钱!”

他拉住一个挑夫,不太确定地问道:“利,市,婆娘子,是谁?”

“嘿,您不知道?”挑夫抹了把汗,以为是这外乡人的独特口音:“前几年从北边来的,发了大财,如今专教小商贩赚钱的法子。”

宣和六年(靖康前一年)。

汴梁街头,凡做小生意的铺面,十家里有七家,柜台上方必挂一幅画像。

画中女子广袖轻挽,一手执银算盘,一手托青瓷盏,眉眼含笑,栩栩如生。

有新来的伙计问:“东家,这供的是哪位神仙?”

掌柜的敲他脑门:“什么神仙?这是财神娘子!”

“拜她,比拜衙门里那些老爷管用!”

清晨开张前,掌柜先点三炷香,敬画像一杯新调的饮子,念念有词:

“娘子保佑,今日买卖顺遂,莫遇税吏刁难。”

路过的脚店小二插嘴:

“上回我铺子供了她的像,第二天就碰上大户订了三十碗橘子水!”

卖果子的阿婆点头:

“是啊,比去庙里烧香灵验多了。”

茶坊里,几个行商低声议论。

“听说户部又要加征市例钱?”

“加就加吧,反正咱们供了财神娘子,总能赚回来。”

有人叹气:“这世道,朝廷靠不住,咱们啊,还是得靠财神娘子。”

众人默默点头,不约而同摸了摸怀里的铜钱。

钱上还沾着香炉里的灰,像是某种隐秘的信仰。

偶尔有外乡人打听:

“这财神娘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老汴梁人往往摆摆手,讳莫如深:“反正是个能让人赚钱的,问那么多作甚?”

只有雪记饮子铺,年近六旬的女掌柜,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画像喃喃自语:

“大娘子,你若还在,该多好……”

南宋,绍兴十年,临安府,仁礼义庄旁的利市婆官庙。

春雨淅沥,青瓦上苔痕斑驳。

“阿嬷,这「利市婆官庙」供的真是财神吗?”小童踮脚指着神龛:“怎么是女的?”

白发老妪往铜炉里插了三炷香:“傻囡,这是咱江南的活菩萨,任李义庄的创建娘子!”

她压低声音:“靖康那年,北边逃来几万人,别处闭门,唯有她的女儿开仓放粮。”

香案上,褪色的木主牌隐约可见“任”字,下半截已被烟火熏黑。

庙祝咳嗽一声:“如今叫「仁礼义庄」了,官册上这么记的。”

庙墙外。

“听说当年义庄有上万亩田?”新来的书生翻着县志:“怎么现在只剩三百亩祭田了?”

卖菱角的老汉嗤笑:“建炎三年,朝廷说「无主之地充公」,转眼就分给了张俊的部将。”他忽然噤声,因为一队官兵正巡逻而过。

书生若有所思,蘸水在桌上写了个“任”字,又迅速抹去。

元代,至元二十五年。

破败的义庄门口,新任达鲁花赤皱眉:“这「仁礼义庄」账目不对!明明写着「祭田三百亩」,怎么实际只有二百七?”

里正赔笑:“大人明鉴,那三十亩,咳咳,是利市婆庙的香火田。”

“什么婆?”蒙古官儿舌头打结:“利……利什么波?”

元代,至正十五年。

太湖畔忽起一座小庙,匾曰「利市婆官」。

香客们对着神龛叩拜,龛中泥塑是个戴银钗的妇人,脚边堆满铜钱。庙祝念叨:“利市婆官,佑我买卖。”

有秀才皱眉:“《南村辍耕录》明明写「利市波乃地名」,怎的成了女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