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血色经济”“大量捕鲨”等各种谴责充斥网上。
导致有着“鲨鱼加工基地”蒲岐大量失业,只能另谋出路。
这个宣传方案,是宣传小组给的许多方案之一。
他觉得很好,就采用了。
有点类似于以火灭火,先延烧,然后再扑灭,或者说打疫苗,给大众打预防针,再有类似的事,有了心理预期。
最差结果宣传期扑不灭,《鲨滩》上映后,也能扑灭,不会失控。
沈三通之前想做《鲨滩》,是想推广私货。
现在不一样了,《赤壁·下》破十亿,3d电影热了起来。
《鲨滩》在3d方面,完成度比《赤壁·下》还要高。
也许票房比不上历史题材受众大,但也是大几亿的收入。
《赤壁·下》沈三通投资份额不多,只有一成,票房高也没有《鲨滩》赚得多。
而且《鲨滩》是推广范冰冰第一弹,塑造阳光、健康形象的第一枪。
同时,中国也越来越积极的走向世界,走向海洋。
《鲨滩》原版是绝望的,沈三通这版拍的很美,整体是充满希望的。
中国四万亿带动经济发展,也带动世界经济前进,应该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向挑战。
哪怕是有“鲨鱼”,也终会战胜。
放在现实中,中国保持高速增长,是为世界做了重大贡献。
拯救了世界经济!
官方说为了世界经济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有综合考虑。
但媒体上也是这个说法,跟着外面的宣传走,把自己的功劳往小了说,那成什么了?
这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呢?
好比沈三通在《赤壁》庆功会的谦虚,那是谦虚吗?
一句客气的话,谦虚的话,当成真的了,媒体忽然就听话了?
这是听话吗?
沈三通犹豫《鲨滩》上映后的宣传。
主要是联名的人很多,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影响力很大。
说这是外面甩锅,很多装糊涂的人,怎么装下去?
好比一个滤镜很重的女明星,演的都是清纯角色,然后一个人跳出来说,不是这样的。
然后有理有据的进行了一通分析。
是,说的是很有道理,但粉丝一定很不高兴。
不仅不高兴,还要想办法摁死。
7月24日。
暹罗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美国国务卿拉链夫人,首次抛出“重返亚太”概念。
这可不是简单说说,随后,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再随后还有亚太再平衡。
“再平衡”,对应的是20世纪初以来,美国一直奉行“亚太平衡战略”。
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大致有两个:一是修昔底德“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大多会爆发战争”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论。
二是搅屎棍英国,地缘政治学专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地缘战略冲突”论。
沈三通看媒体报道很是火大。
对于四万亿,很多杂音,不是大水漫灌,就是救美就是救东。
尤其是后者。
这句话消解了中国的合法性和正义性,逻辑应该是中国为了自身发展,实行了刺激政策,让自己保持高速发展,由此带动亚洲,再带动世界。
是中国发展救亚洲救世界!
中国是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大恩人,是救世主。
但救美就是救东,消解了这个意义。
不仅是谄媚,也含有救美国,也是中国自救,所以没什么了不起的含义。
这就是大问题!
沈三通还是那个态度,中国做了好事,不会像美国那样,一副救世主的样子,也不用别人感恩戴德,什么“我们中国太厉害了”。
但至少,至少,要有一份心照不宣的感知。
“谢谢”都不用说,但要有一份感知。
在通俗文化中,也应该有中国做了贡献的这样的传播。
难道怕国民骄傲?
怕别的国家来要好处?
否定的时候,pua的时候,不在乎否定的后果,相信专业人士能做好自己的事。
夸两句,就怕夸过头了。
而且这都不是夸,只是正常的表述。
可是却做不到。
是怕冒头,被美国注意到。
问题是你不冒头,美国就不注意了吗?
理论上来说,中国这番内在驱动,然后带动亚洲,带动世界,把宣传做好,做到应有的高度,那么这番美国重返亚太,将会背负很大的道德压力。
农夫与蛇的故事。
美国不要脸,不在乎。
但是这种压力,会增加美国的成本,消耗它的国际信誉,也是媒体该做的。
事实上。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