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经新闻》发出抗议,《1937》煽动反日情绪。
路透社头版报道,《中国电影界清算历史修正主义》,引述柏林大学教授评语,《1937》反应了中国文化界巨大变革。
随着电影全面上映,引发热议。
看完电影的观众互相给朋友推荐,观众开始觉醒。
真正的觉醒。
《1937》这部作品不是让人害怕的电影,看完之后能让人所有成长。
联想到沈三通曾经干预《南京!南京!》的传闻,以及和双张因为《金陵十三钗》起的矛盾。
再结合“倒沈”事件后,沈三通关于莫言获奖上,一反常态的发声。
看完《1937》首映场的观众,基本能够理解沈三通在做什么。
魔幻现实主义,只是一种创作手法,只是一种工具。
可以用来解构,也可以用来建构。
电影也只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解构,也可以用来建构。
几年前,沈三通便表达过这方面的看法,应该多做建构而不是解构,要创造,而不是摧毁。
《1937》是沈三通刺出的一剑,也是他的文化表达。
正如他第一次遭遇网络风暴之中甩出的《直到完全胜利》,电影是他的表达方式,确实如此。
相比于票房,《1937》影响最大的还是从业者。
没用任何水军,电影完成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狙杀。
在这个自媒体逐渐发达的年代,观众用自己的话语权,开始了拷打。
来收你们了!
《1937》次周实现逆跌,票房有很大可能破十亿。
这个票房相比三通娱乐的爆款来说,不算现象级,但对于这个类型来说,绝对是现象级。
震惊了许多人,包括沈三通。
三通大厦。
窗外雾霾笼罩,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电影海报、唱片,以及有意思的道具纪念品,不同于老派的沉稳,沈三通的办公室充满运动和活力元素。
“算法倾斜,大v带节奏,推流方式要聪明,不能太粗暴,一点点来,直到掀起一场基于电影的大讨论!”
沈三通敏锐捕捉到了舆论节点的到来,下令吩咐微博和洞天等平台高管,将这波情绪引导起来。
形势和人心出现了问题!
多年斗争,终于迎来了一个阶段的胜利。
《1937》票房的成功,最为震惊的是观众。
原来不炒作激情戏也有票房,原来苦难可以化为力量,原来不只是自己,还有很多人支持这样的电影……
当思考到这个层次的时候,思潮进一步变化。
一直以来都是观众反思、背锅。
这一次,观众开始对号入座。
先是《1942》,遭到了观众审视。
这部电影被誉为冯小刚艺术生涯中,最有良心的一部影片。
2012年11月29日,比《1937》早两周全国公映。
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河南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300万人遭受饥饿,而流离失所的故事。
倾注了冯小刚无数心血,且投资额巨大,云集了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几十位明星加盟。
结果票房表现并不理想。
首日票房约3600万元人民币,首周票房约16亿元人民币。
按照两周票房表现,《1942》的票房预测,总票房最终大概约39亿元人民币。
影片制作成本超过23亿元人民币,加上宣发费用,总成本超3亿。
票房是成本的3倍才能盈利,按分账比例计算,片方实际收入约1亿多,明显亏损,算上宣发,亏损上亿。
去掉水分,也有大几千万的亏损。
失败了,自然要分析,是谁的锅?
《1937》上映之前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题材的锅。
沉重。
聚焦1942年河南饥荒的惨烈历史,主题压抑且缺乏商业娱乐元素,与同期贺岁档观众的“轻松观影”需求形成反差。
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认可其历史厚重感与艺术价值,但批评节奏缓慢、情感冲击过于残酷。
再加同期竞争激烈,光棍节档期,11月9日有王冉执导的《失恋33天3》。
贺岁档前站,11月22日,有李安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
同期还有陆川的《王的盛宴》,两部历史题材影片形成内耗,分散了观众注意力。
观众对“苦难叙事”的接受度有限,尤其贺岁档期间更倾向于喜剧或商业大片,如冯小刚此前的《非诚勿扰》系列。
影片宣发也出了问题,强调“民族苦难”,观众不爱看。
不能有效转化为市场吸引力,反而加剧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负担。
情欲小说